兴趣爱好 发表于 2018-4-6 02:44:00

太极拳教程 如何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势和

https://www.aihaoba.com/sites/default/files/2017-07/2016071514332260.jpg传统吴式太极老架子在练法上素有文练和武练之分。吴家拳谱上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身养性之功;“武练之,则为外丹”。有防身御敌、矫健身手、以柔克刚之能。其武练体系包括低架、快拳、散手,以及排打、势法、劲法等。练吴式太极拳而不经武练,难以致用。太极拳之用,在技理上完全遵循阴阳开合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上充分展示沾粘连随的技法特征。凡修吴式太极文武真功,得内丹外丹之宝,无不经过“形、势、劲、意、气、神”六个方面训练,这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层次分明,由浅人深,故习惯卜称六层功夫。其中势与劲在武练技击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技击水平。太极拳原名“十三势”。以势命拳,在中华武术中极为罕见,足见“势”在此拳中之地位。正确认识和理解势与劲之内涵,熟练掌握势法与劲法之运用,是修炼太极拳技击真功的必由之路。何为“势”在普及性教学中,不乏将太极十三势说成是十三种方法。这是不错的。但是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时,则往往将“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称为八种手法或劲法,而将“进退顾盼定”说成是“五种步法”,这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十三势不仅都讲“手足”,也都讲“官骸”,即每——势都包含“手眼身法步”。太极拳拳谱上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又说“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见身法是十三势的重要内容,不能光将其理解成为手法.与步法。事实上太极拳靠势法赢人,而每一势都离不开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辈们既有“用势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说。身法到位,是赢人的关键。在老拳谱中,将前八势归为八卦,将后五势纳进五行,这是采用古代传统哲学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十三势。八卦主要讲事物的阴阳变化,五行主要讲万物相生相克,都是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万物之间互根互生、消化生长的基本规律。可见,讲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比较客观、合理,一定讲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是值得考虑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极拳的顾法》一文可资参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势者,盛力权也。自古以来,兵家拳家无不重势。兵书上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足见势之威力。怎样造势和用势,是体现交战双方智慧的根本所在。拳家同样是这样。太极拳是智者的拳术,以势命拳本身可见其智者之一斑。太极拳拳谱上说,“凡人白有生以来,三周未过,即能侧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乱、进退蹬踢,此俱势出。”由此可见.势,是指某种物体的动态过程。太极十三势,就是表现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种方法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方法,就是势法。因此,太极·十三势又可视为十三种势法。任何拳术之势,均为制人手段。故老拳谱—卜说,“势者,因制而制权也”。何为“劲”吴式太极拳的劲与其它内家拳一样,是专指由神意控制与呼吸、动作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内在劲力。这种劲力是随着势最后发出的,故而常常以势命劲。例如,揽雀尾。一式中有棚捋挤按等势,在演练时并非每一势都发劲,故只称势,不称劲。只有当其中某一势最终产生或发出了劲,才称某劲。如果棚势结束时发劲,便称棚劲;捋势结束时发劲;便为捋劲。又如,“进退顾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进攻中的运劲方式,一般不产生或发出内劲,便只称其为势,不称劲。当一个动作结束,尚未变化时,则称定式。定式也有称定势的,其实两者也不相同。定式专指某一动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势,通常是某一势完成后,与定势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前一后。定势在前,可以发劲,一般发沉劲,也叫中定劲,例如白鹤亮翅;定式是发劲之后的成型,不会再发劲。在太极快拳或太极散手中对定势和定式是严格区别的。因为快拳强调每一定势发寸劲。寸劲是内劲的一种,它是动作结束时一瞬间的用力。劲力发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劲力。总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势完成后的形式,已无劲力可发;定势是势的结束动作,往往随势的结束要发。在散手技击中,发完劲,定式不可时间过长,要及时变势。如果不及时变势,那伸出的拳头就是空放在那儿,成了没有一点劲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对方摆布而挨打。变势在太极拳中叫转关,也叫折叠,拳浩上说,“夺势争来脉,出奇在转”。转关就是变换或变势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对于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要注意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势中未必都含劲,也可以说,在用势的过程中未必或并不都表现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教程 如何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