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葫芦丝的历史发展_了解葫芦丝的起源

兴趣爱好 发表于 2018-4-2 00:12:28
 葫芦丝又名葫芦箫,阿昌语称“拍勒翁”,佤语称“拜洪廖”,它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的,由于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而得名。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或用它独奏,最适合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交好的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是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作葫芦丝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0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葫芦丝的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研制了两种新型的葫芦丝。其中的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以及两个合音旋律加持续音。即保留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有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
云南的葫芦丝和孔雀,彰显云南的民族特色
,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