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太极拳中“外家拳”与“内家拳”区别和联系

兴趣爱好 发表于 2018-4-6 02:45:01
中国武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其中,“外家拳”和“内家拳”代表武术流派中两种不同的技术风格。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
从技法特点上看:所谓“外家拳”就是刚显于外,强调先发制人、以动制静、主于搏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很多,如少林拳、大小红拳、炮拳、长拳等五十多种。所谓“内家拳”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的,它是柔显于外,强调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主于御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代表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拳法的范畴,都必须以人体的生理机能为根本,都离不开武术特有的运动技法。
从外功与内功上看:首先,武术有内功和外功之分,内功主练气,即内练一口气;外功主练筋骨皮,提高击打能力。一般认为内家拳尚柔,以静制动,重视内练内养,用中国哲学理论来阐述拳理。而外家拳则以刚猛、劲力见长,以动制静,重视外劲的训练。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内家拳只重于内功修炼,外家拳只偏于外劲的修炼。内外两家之分,是就两大门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术不在气。武术的内功和外功是各流派都要求具备的,各流派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如拳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气不是功,无功不是拳”。外功不是“外家拳”专有的,“内家拳”中也要求外功的修炼;内功也不是“内家拳”所固有的,“外家拳”也有内功的修炼。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外家拳”和“内家拳”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并逐步吸取各自的优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自然法则。
从刚柔相济说法上看:传统上认为,“外家拳”重刚,“内家拳”重柔。而在武术基本法则中,拳家认为“过刚易折,太柔易痿”“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与柔在拳法中是相互变化的。另外,不同的拳种,处理刚柔相济有不同的方法。不过在处理刚柔时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在适度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不是受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限制,过分强调刚或柔,固执不化,拘守某一固定标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刚柔体现在“外家拳”和“内家拳”各拳种之中,而不是“外家拳”只有刚,“内家拳”只有柔。刚和柔在不同的拳种之中常会随时转变,也既是拳谚中常说的“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用刚相济柔力,用柔相济刚力,看似主柔,其实是刚;看似至刚,其实主柔”。刚柔直接体现的是武术的风格特点,无论主刚还是主柔,只是强重之分,不可缺一。正由于刚柔的相互依存转化,从而表现出拳种的风格特点。刚和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刚能胜柔,柔能克刚。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中和之道,达到了刚柔相济,才能发挥拳技的最大攻击力,才能克敌制胜,这也是各拳种所最求的最高目标。
从攻守动静说法上看:表面上“外家拳”的技术风格是以动制静,强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内家拳”则以静制动,强调主于防守,后发制人。但实际上,以动制静或以静制动只是武术技击中重要的战术之一。动则为攻,静则为守。攻是为了克人取胜,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克人取胜。进攻是主动,可以先发制人,防守是被动的形式,但可以后发制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掌握攻守动静之变化,来战胜对方。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攻守动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武术技击中,动静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动之属阳,也就无所谓静之属阴,每一方都以其对立的另一方为存在的条件。“外家拳”和“内家拳”中的套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对“动”与“静”都有具体形象的要求。动静是相互依存的,它不以拳派之分而单独存在。另外,技击中的“动”也是动中有静的动;“静”,虽然要求外形纹丝不动,但却是“静中有动”,即所谓“静中寓动机”。
从上面论述中可知,“外家拳”主动和“内家拳”主静,是相对于整个流派的技术风格而言。在具体的拳技击中,动和静寓于各个流派拳术之中,没有绝对的动静之说。动与静在武术运动中随时相互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两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它深刻地反映在“外家拳”和“内家拳”各拳术的技术特点之中。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中的“外家拳”也好,“内家拳”也罢,虽在动作风格上各有侧重,但其内在本质必定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高度和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